2025年10月16日下午,国际法学院/涉外法治学院在昌平校区主楼A505会议室举办“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与发展”学生座谈。学院党委书记李欣宇、院长李居迁、副院长朱利江、党委副书记周佳磊、教学科研办老师王英及辅导员梁先伟,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实验班、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培养涉外法治人才实验班、国际组织基地班学生代表围坐一堂,以“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与发展”为主题,围绕学业提升、课程体系优化、职业发展、赴国境外交流等方面展开面对面交流,倾听学生思想动态,回应成长困惑,共绘涉外法治人才培育新蓝图。

李欣宇表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国家之需、时代之要,学院党委始终牢记嘱托,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法大重要讲话精神和学校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为国育人为党育才作为学院工作重要标准。希望本次座谈同学们能充分表达意见,提出需求,师生间加强沟通了解,形成全院师生成长共同体,有助于打通解决学生成长发展中的难点、痛点、堵点。他也希望,日后同学们能更加积极主动,勇于尝试,在涉外法治各个领域不断拼搏、锐意进取,勇担时代使命,奋力书写新时代涉外法治新篇章。
在交流中,不同年级学生代表相继就“高年级专业课深度与广度如何平衡”“法英双语课程怎样提高效率”等学业问题表达困惑,就“如何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找准自身职业发展定位”“实习与科研时间冲突怎么办”等发展规划表达迷茫,就“调整完善信息交流形式”“加强拓展信息收集渠道”等制度保障提出需求。
学院领导逐一记录,认真听取学生内心诉求,现场答疑解惑并共同探讨解决之法。针对学生共性问题,学院领导提出搭建学习共同体制度,组建跨年级学习互助小组,发挥朋辈导师互助效应,通过完善横向互助与纵向交流相协调的沟通制度,畅通信息共享渠道。针对学生提出的课程学习等问题,学院领导建议可以针对现有知识体系进行架构重建,系统梳理现有课程安排,定制化课程选择方案,为同学们提供可供参考的课程选择模式。

李居迁最后总结,同学们应当在职业发展中将国家需求放在首位,主动将自身发展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在学习中要着重培养自身涉外视野和法治思维。他引用《庄子·逍遥游》中“不龟手之药”的典故,提醒同学们要“物尽其用”,充分发挥利用现有资源,多角度多维度看待事物,以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提升主动性,积极开阔、提升视野。他表示,同学们应当注重日常积累,厚积薄发,既要注重显绩,又要下足潜功,学院会做好制度保障,成为同学们成长成才最坚实的后盾。
撰稿 | 韩宇桐
审稿 | 周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