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首页 >> 首页学院新闻
通知公告
学院新闻
友情链接

感悟航天力量 书写青春华章 ——国际法学院/涉外法治学院本科生2507班团支部主题团日活动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5-11-24        点击量:

2025年7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向全国青联十四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八大致贺信,总书记在贺信中勉励广大青年“要自觉听从党和人民召唤,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勇担历史使命,奋力书写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缩影,更是“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精神的集中体现。

因此,组织本次航天城参观活动,正是为了在“国之重器”的现场,在航天精神的源头,进行一次沉浸式的、震撼心灵的专题学习,引导同学们从航天伟业中汲取前行力量,深刻理解并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精神。

问天无界、强国有我

2025年11月22日,国际法学院/涉外法治学院2025级本科生2507团支部同学赴北京航天城参观学习,循着航天人的足迹,了解发展历程,触摸国之重器。

漫步展览馆,回望航天奋进征程

首站抵达了载人航天展览馆。馆内陈列的各类航天实物展品、高清历史影像、详实文字资料,串联起中国载人航天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奋进历程——从神舟飞船的核心部件、航天员的舱内航天服,到历次载人飞行任务的珍贵纪念物,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航天人的心血与坚守。

参观中,同学们不仅了解到载人航天工程的技术原理与发展脉络,更读懂了中国航天“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初心使命。

探访空间站组合体,感受硬核实力

移步空间站组合体展区,同学们近距离观察了舱内的生命保障系统、科学实验柜、航天员生活区域,了解了航天员在太空的饮食、作息、工作日常,更认识到中国航天技术的领先水平。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国之重器的硬核实力,让团员同学们深刻体会到航天工程“零失误、零差错”的严谨标准,更坚定了对祖国科技自立自强的自豪与自信。

走进飞控大厅,看天地对话背后坚守走进飞行控制大厅,紧张有序的工作氛围扑面而来。巨大的显示屏上实时跳动着各类数据、卫星云图与太空画面,这里是连接“天地”的核心枢纽,是载人航天任务顺利开展的“指挥中枢”。

同学们静静驻足旁听,看着屏幕上空间站在浩瀚太空中平稳运行,深刻知晓每一次“天地互动”的顺畅背后,是“全国一盘棋、协同作战”的航天协作精神,是对“精准测控、万无一失”的极致追求。

打卡航天数字体验空间

来到航天数字体验空间,同学们从“旁观者”变身“参与者”,沉浸式感受航天魅力。指尖触碰科技,心中点燃梦想,这份沉浸式体验,既让航天知识变得生动鲜活,更让航天梦在青春心中深深扎根。

参观尾声,大家齐聚现场集体合影留念,定格与星辰同行的珍贵瞬间,记录这场收获满满的航天之旅。此次活动,充分响应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专题学习活动的号召。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青年大有可为。”同学们纷纷表示,要以航天人为榜样,将吃苦不叫苦的定力、敢闯敢试的攻关精神、默默奉献的胸怀格局融入学习生活中,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书写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观感想

杨骐菲:

通过参观中国航天员中心,我们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如何从1968年一路走来。讲解员向我们具体介绍了月球车、太空舱的组成结构,我们也通过展板与宣传视频更加清楚了我国在航天领域已经取得的卓越成就。从项目立项到人才培养,从火箭发射到太空漫步,变的是革新的技术,而不变的是每一代人心中勇攀高峰的航天精神。当我弯腰触碰返回舱灼烧后的坚硬外壳、抬头仰望空间站的模型时,在心中油然而生的,不仅是对知识与技术伟力的感叹,更是对那些为了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而奋斗在工作岗位上的航天人的敬佩之情。中国的航天之路仍在向前,并且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因为星空浩瀚无比,而探索永无止境。

刘朔豪:

当高大的火箭模型与巍峨的发射塔架映入眼帘,那种源自心底的震撼难以言表。它们静静地矗立,不是冰冷的钢铁巨物,而是人类通向宇宙的天梯。走进展厅,触摸着返回舱上被大气层灼烧的痕迹,我仿佛能感受到它穿越云霄时的炽热与激昂。每一颗螺丝、每一根线路,都凝聚着无数航天人的智慧、汗水与毕生心血。听讲解员平静地讲述着背后的故事,那些不眠不休的日夜,那些攻坚克难关头的坚韧,让我深刻体会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并非一句口号,而是刻在骨子里的信仰。

此行让我明白,航天梦不仅是飞向太空的壮举,更是一种脚踏实地、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我们每个人未必都能亲历苍穹,但那份勇于探索、不断超越的精神,将激励我在自己的“轨道”上奋力前行。离开时回望,天空似乎也变得更加辽阔。

蒋一涵:

参观航天城,站在神舟七号返回舱前,看到深深的灼烧痕迹,像大地写给天空的勋章;20米长的降落伞,轻薄如纸,让我不经感叹科技的力量。宇航服每一处接口都是生命保障的防线,而真空包装的宇航餐,让日常饮食也成为了精密的科学,也让我看到了“中国胃”里的“中国心”。站在飞控中心,巨型屏幕上的数据如星河流动,清晰映出空间站里航天员从容工作的身影。这份举重若轻的背后,是返回舱上灼烧的斑驳印记,是水下训练时一次次冲破阻力模拟的失重,这些都给了我极大的震撼感。

随行的是当地的小学生,他们簇拥着讲解员,指着巨大的火箭发动机七嘴八舌地问:“它飞上去不会烫坏吗?”那份纯真的好奇,瞬间点亮了冰冷的钢铁巨物。孩子们的快乐发问,正是探索欲最原始的驱动。或许,在不觉当中,又点亮了一颗航天之心。

作为政法学子,我在这片航天天地里看到了另一种“规则”的极致——物理法则不容挑衅,程序正义不容逾越。这航天城之旅让我坚信:法治精神与航天精神,在“规则”二字上找到了共鸣。

吴雪晴:

站在那具布满历史灼痕的返回舱前,时空仿佛被剧烈压缩。我的目光穿透它那身被大气层烈焰灼刻的铠甲,完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神游——从地动山摇的轰鸣中冲天而起,到在太空中展开无声的优雅巡航,最终化作一颗坚定的流星,拖着绚烂的尾焰平安吻向大地。

环顾四周,一具具或被支架支撑、或静静端坐的宇航服,不再是冰冷的物件。它们如同无言的战士,是矗立于人类勇气圣殿的不朽丰碑。每一道褶皱都封存着一次艰难的呼吸,每一面护目镜后都曾映照过浩瀚的星河。我的指尖仿佛能触摸到那种跨越生死的重量。

从发射前数以万计的精密计算与反复验证,到空间站内对航天员呼吸、饮食、睡眠乃至情绪的全方位守护,我前所未有地触摸到那句“载人航空,人命关天”的灵魂。这八个字,不仅是高悬的准则,更是融入血脉的信仰。它被锻进每一颗螺丝的纹路,写入每一行代码的逻辑,最终化作一条看不见的、却无比坚韧的生命线,只为将无畏的探索者,从浩瀚的未知中,一个不少地、安然接回人间。

马艳萍:

早八点半,向着朝阳,我们一起乘车来到了中国航天员中心。进到第一个展厅,我们摸到了神舟七号返回舱的实物,以及它的近百米的降落伞,这一刻,仿佛跨越了时间,与历史同频共振。我们跟着讲解员,来到太空模拟舱,地面就是跟太空舱一样的辅助带,旁边介绍着各种有关的物品,空间站上的仪器、食物、药物等,既觉得神奇又配感亲切,他们也只是普通人,却又因为有着航天梦而伟大。之后,我又看到了设计精巧的发动机,水下重力训练现场,嫦娥四号一比一模型,月球模型,各种火箭、卫星的模型,真是一饱眼福。看到这些,仿佛钢筋水泥也有了思想与温度,它们承载着的是航天人纯粹的飞天梦,中国人的踏实肯干,精益求精,不断突破的精神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之后,我们来到了第一指挥中心,一个大屏幕,一排排检测器,我们一边听着讲解,一边不断印证这记忆里的指挥中心,那是一个充满紧张与激动的地方,在天飞行器都在这里的检测与指挥稳稳飞行,无数的奇迹在这里被见证,国家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次的整个活动我买在震撼与惊

叹中度过,我们意犹未尽地离开,带着对未来的无比期待与向往。

李锦淳:

每个人心中都曾有过一个“太空梦”,渴望挣脱地心引力,探索宇宙的浩瀚。当我踏入航天中心,这个埋藏已久的梦想被瞬间唤醒。展区里,挺拔的火箭模型直指天际,精巧的卫星实物静静陈列,而从航天后备人才选拔、专业技能培养到航天员实战训练的全流程展示,更让我直观看到“飞天”背后的层层淬炼。

最让我震撼的,是那件重达130公斤的舱外航天服,以及航天员们为适应太空环境所进行的严苛失重训练。每一项挑战的背后,都凝聚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

航天梦从来不是孤军奋战,它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当以航天人为榜样,将这份执着与担当融入日常,在逐梦路上步履不停,为国家的航天事业添砖加瓦。

文字|赵婧妮

图片|吴雪晴 陈思源 刘朔豪

审核|周佳磊

中国政法大学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学校方位
学院路校区: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 邮编:100088
昌平校区: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 邮编:10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