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高国际法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确保国际规则有效遵守和实施,坚持民主、平等、正义,建设国际法治。”为了深入领会和贯彻习主席的要求,我国的国际法研究应当关注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而2020年国际形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大国竞争复杂激烈,世界充满变数,国际法面临巨大挑战。国际法专家需要理论联系实践,积极应对国际法面临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之下,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国际公法研究所决定设立“蓟门国际法讲坛”,通过不定期举办系列学术会议及讲座的方式,与国内外同仁进行学术交流。第一期“蓟门国际法讲坛”已于8月27日以线上腾讯会议的方式举办,主题为“当前国际法面临的挑战与应对学术会议”。会议邀请了国际法相关领域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讨论了当前中美关系中的一些国际法问题,包括南海、人权以及领事关系的国际法问题,以及聚焦国际法的部分前沿热点问题,包括新时代我国的国际法观、国际法院的“查戈斯群岛”咨询意见案、新冠疫情后的世界卫生组织改革问题。参会的国际法专家学者和学生多达270余名,取得了圆满成功。
会议的开幕由国际公法研究所金哲所长主持、国际法学院孔庆江院长致辞。孔院长宣布“蓟门国际法讲坛”正式揭幕,对与会专家学者和同学表示真挚感谢。孔院长指出,这是我们2020年秋季学期开学前举办的一次重要的国际法学术会议。他接着分析了包括中美关系在内的当前国际形势并强调研究国际法的重要意义,希望“蓟门国际法讲坛”承载弘扬国际法的宏大使命。孔院长表示,此次国际公法研究所邀请了国际法相关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将讨论当前中美关系中的一些国际法问题以及聚焦国际法的部分前沿热点问题,会议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最后,孔院长预祝本次学术会议圆满成功。
上午议题为“中美关系与国际法问题”,由高健军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国际公法研究所)与金哲所长分别主持发言环节及讨论环节,高之国法官(国际海洋法法庭)、张爱宁教授(外交学院国际法系)、谢海霞教授(首都经贸大学法学院)先后发言并回答了与会人员提出的诸多问题。
高之国法官发言的题目为《当前南海的形势及其对策与措施》。高法官指出,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情势下,南海的形势也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南海形势的发展变化对维护南海海洋权益和推动南海的合作发展和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高法官的发言围绕南海的背景情况、南海形势的新发展、应对策略与措施等方面展开,探讨了稳定南海秩序、维护南海权益、推动南海合作的路径和方向。
张爱宁教授发言的题目为《中美关系:人权的终结?》。张教授指出,人权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美关系的晴雨表。这并非人权具有左右中美关系走向的力量。通常没有哪个国家甘愿冒破坏两国关系的风险,去关心他国民众的人权状况。每当美国批评中国人权时,往往是中美关系其它方面出了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对中国人权施压的影响完全是负面的。客观讲,中国最初开始正视人权问题,一定程度上是基于来自美国的压力。人权是中美之间的一座桥粱,中国要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树立在国际社会的正面形象,就无法置来自美国的人权批评于不顾。但中国与美国在人权领域的互动并非完全被动,而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并相互形成以下认知:第一、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国家的义务和责任,是国家行为和政治合法性的基础;第二、对抗不是解决人权问题的适当办法,对话与合作才是促进人权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回顾1989年至2004年间,中美在人权领域实现由对抗走向对话的历史,希望能对如何处理今天的中美关系有所启迪。
谢海霞教授发言的题目为《领事法中的‘模糊性’》。谢教授介绍,之所以选择领事法作为发言内容是基于实际案例开展的相关研究。她指出,2020年7月美国首先关闭了中国驻美休斯顿领事馆,中国随后也关闭了美国驻华成都领事馆,围绕着该事件,引发了很多的分析和讨论,其中就涉及领事馆关闭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问题。从这个案例出发,可以发现外交法和领事法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内容。一方面,外交法、领事法作为国际法最古老的内容之一,在维护国际关系稳定性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和《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的内容来看,这两个公约自身还存在着模糊性,对于模糊条款的解释和发展还处于不确定状态。同时,外交领事法受到国际法其他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影响,这些新的发展在多个方面,如使领馆涉及的雇佣纠纷的解决思路、领事通知中的权利义务分配等,都为外交和领事法的既有内容注入了新元素,在某些方面克服了这些公约中的程序模糊和定性模糊。对这些新的案例、新的实践进行理性分析和认识,将为丰富我国的相关实践和立法提供多样化的素材。
下午议题为“聚焦国际法前沿问题”,由林灿铃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国际公法研究所)主持,杨泽伟教授(武汉大学法学院)、朱利江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国际公法研究所)、边永民教授(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先后发言并回答了与会人员提出的诸多问题。
杨泽伟教授发言的题目为《新时代中国国际法观论》,杨教授指出,新时代中国国际法观是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它回应了时代的呼唤,并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主权平等、和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等理念作为价值取向。新时代中国国际法观的核心内涵包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相互尊重、平等独立”的国家主权观、“集体人权和个人人权”相结合的整体人权观、“共同、综合、合作和可持续”的和平与安全观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新时代中国国际法观可以通过国际立法、司法判例和塑造国际习惯等方式予以传播。新时代中国国际法观是中国外交实践的总结和提升,具有时代进步性。它丰富了国际法的价值理念、推动了国际法的新发展以及拓展了国际法未来发展的空间等,具有重要的国际法意义。
朱利江教授发言的题目为“‘查戈斯群岛案’咨询意见的国际法意义”。朱教授指出,国际法院在具体判例中适用和解释国际法的活动是一个展现多数法官司法价值、理念、倾向、哲学或逻辑的活动,并因此形成法院不同时期或能动或克制的司法政策。这在国际法院的咨询意见中更能得到展现。国际法院2019年在“查戈斯群岛案”中发表的关于当事国同意原则、习惯国际法的查明、自决权与殖民地领土完整之间的关系、以及违反国际法的后果的咨询意见展现了国际法院平衡能动与克制的高超司法艺术,说明当今国际法院具有较强的司法勇气、责任和担当及较为明显的反殖民主义倾向,对弱小国家比较有利。我国应警惕个别邻国可能仿照本案炮制和滥用国际司法机构的咨询程序,还应警惕它们利用国际法上的自决权向我国已经与外国签订的解决领土问题的协定发难。
边永民教授发言的题目为《新冠疫情后的世界卫生组织改革研究》。边教授指出,1946年成立的世界卫生组织前身可以追溯到1907年成立于巴黎的国际公共卫生局和1920年成立于日内瓦的国际联盟卫生组织,它历史上经历过数次改革,其中一些改革是由应对国际疫病流行的新情况推动的。这次的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显示世界卫生组织在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方面仍有很大的改革空间,部分成员围绕世界卫生组织的透明度、独立性、权威性和决策程序提出的改革建议值得我们认真研讨,其中成员国的主权和世界卫生组织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之间的平衡成为焦点问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获得疫病信息的渠道和对非官方信息的回应也需要澄清。世界卫生组织可以考虑以分级预警的方式来代替现行的简单的宣布或者不宣布是否存在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困难抉择。同时,应该进一步明确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性质,并授予世界卫生组织对成员国履行《国际卫生条例》的监督权。
会议最后由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朱利江副院长做闭会总结。朱副院长首先感谢每位与会人士在百忙当中抽出宝贵时间参加本次会议,接着介绍了国际公法研究所设立“蓟门国际法讲坛”的宗旨与目的,表示会不定期系列举办学术会议及讲座,能够细水长流地与国际法学界的师生之间进行学术交流。他认为,作为系列讲坛的第一期,今天的议题跨度很大,包括海洋、人权、领事、我国的国际法观、国际法院的案例、新冠疫情的国际法问题等,通过各位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及与会人员的积极提问和讨论,本次会议非常圆满,本人受益匪浅。最后,朱副院长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及同学们继续关注和支持“蓟门国际法讲坛”并再次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