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首页 >> 党建活动 >> 党建新闻
通知公告
学院新闻
友情链接

一堂感人至深的党课

发布人:国际法学院门户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2-04-27        点击量:

发布者:CU006578   发布时间:2010-06-04 16:51  

                                       ——我院第41期部分党校学员参加央视流金岁月栏目纪实

根据我院分党校的安排,530日下午,在庚红老师的带领下,国际法学院研究生院的部分学员一起参加了电影频道《流金岁月》节目的录制。这一期节目,既是一次重要的党校活动,对于青年学生来说,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更是一堂生动直观的党课。

这期节目的主题是回顾电影《啊,摇篮!》台前幕后的故事。上映于1979的电影《啊,摇篮》由著名导演谢晋执导,电影表演艺术家祝希娟、村里、张勇手等主演。影片描述了解放战争时期一支由延安撤退的保育院队伍,冲破艰险,安全撤出包围圈的故事。今天,在节目录制现场,我们与三位主演老师和电影中的故事原型——当年在延安保育院成长的革命先烈后代诸位老师们重温经典,一起分享了这部影片的一幕幕感人场景和影片背后一个个可歌可泣的真实故事,接受了又一次的心灵洗礼。

两个小时的节目录制过程中,使大家触动最深的有两个场景:一是主持人拿出的当年电影中的小道具——一块红玻璃;二是共和国开国功臣杨勇将军长子杨小平老人为我们讲述的“驴背上的摇篮”的故事。

“红玻璃”谢晋导演在影片中精心设计的一个小道具。影片中,旅长肖汉平透过小朋友亮亮手中的玩具——一片红玻璃,看到了教导员李楠温情、柔弱的一面。在那个战火纷飞的特殊年代,这一方红色,既是孩子手中难得的童年伙伴,也为硝烟密布的紧张生活抹上了一层瑰丽的色彩。这平凡的亮色,折射出共产党人质朴、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真挚美好的同志情谊。正如肖汉平的扮演者张勇手老师所说的,它所反映的是伟大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

电影中的场景感人肺腑,电影背后的故事更是催人泪下。杨小平老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披露了发生在革命家胡耀邦身上的一个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

 1946年,敌进逼延安,我军大部队转移。那年我3岁,缺少营养,连路都不能走。按照当时的安排,孩子能带走就带走,带不走就留下送给老乡,不要了。”杨小平老人回忆说,他父亲临走之前,把自己留给了杨将军的表兄胡耀邦,做好了留给老乡的打算。谁都知道,“留给老乡”意味着什么,很有可能从此诀别,一生骨肉隔离再无相见。毛主席与夫人贺子珍的两个儿子,就是在部队转移时留给了当地老乡,从此杳无音讯,留下终生遗憾。为了战友,胡耀邦凑足了身上所有的钱,向百姓买了一头驴,把杨小平顺利带走,而自己的二儿子则留在了当地,直到二十年后才找到。讲到这里,杨小平老人泣不成声,所有在场的人都深受感动,这是一种何等高尚的革命牺牲主义情怀!永远都把希望留给同志,把困苦留给自己,舍生取义,无私忘我!

无私—牺牲—奉献—友爱……这是共产党人的伟大情操和坚强信念。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正是这样的一种信念支持着中国的革命力量生生不息,引领着中国的革命事业排除万难取得宏伟胜利;而在安定祥和的和平时期,我们同样呼唤这样的崇高精神,引导我们在建设和谐、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阔步前行。这是深蕴于我们内心的蓬勃无边的爱,这是一种同舟共济的珍贵,这是一种人与人相互支撑的信念,这更是我们携手到达更美好明天的力量!

 正如我军优秀的导弹司令杨业功将军的诗作所展示的新时期党的优秀儿女的高尚情怀:“奉献为本色,牺牲是豪情。山皆绿,水长青,人忠诚。问鼎世界事,赖我有长缨。”这一堂生动的党课,使学员们深受教育和启迪。大家纷纷表示:社会的需要,时代的召唤,要求我们无私奉献,率先垂范;党的性质,党的宗旨和使命,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克己奉公,多做贡献。这种朴素的震撼与感动,我们将永远铭记。

 

                                                                  2010531

中国政法大学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学校方位
学院路校区: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 邮编:100088
昌平校区: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 邮编:10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