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首页 >> 首页学院新闻
通知公告
学院新闻
友情链接

“国际法大讲堂”第51期

发布人:国际法学院新闻宣传中心           发布时间:2025-05-28        点击量:

2025年5月23日上午10: 00,由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举办的“国际法大讲堂”第51期在学院路校区综合楼0211教室成功开展。本次讲座以"人工智能与全球治理"为主题,特邀联合国前秘书长、日内瓦安全政策中心研究员、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与领导力发展中心咨询委员会联席主席、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国际胜任力培养专委会高级顾问法布里齐奥·霍克希尔德-德拉蒙德教授主讲,由国际法学院副院长朱利江教授主持。

undefined

法布里齐奥教授从人工智能治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切入,系统梳理了人工智能技术对全球社会的深刻影响。他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已渗透至农业精准种植、疾病早期筛查、极端天气预测等关键领域,但与此同时,网络攻击、个人数据窃取、操纵内容以煽动社会舆论、智能武器伦理争议等风险正不断加剧。此外,他还特别强调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全球不均衡性。由于中国与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占据全球的绝对领先地位,人工智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将被不均衡分配。同时,它还将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由于人工智能技术高度依赖数据中心,这些数据中心对环境的影响巨大,它们使用传统能源时会产生大量碳排放。由此,人工智能就成为了地缘政治紧张的源头之一,掀起了人工智能军备竞赛。正是为了控制这些潜在风险,并最大化其利益,人工智能治理成为重要议题。

针对全球治理框架,法布里齐奥教授详细解读了联合国的多维治理体系。安全理事会持续关注自主武器系统的伦理边界,教科文组织《人工智能伦理建议书》已获193国采纳,国际电联年度"AI for Good"峰会搭建起产学研对话平台。他特别提到2024年通过的《全球数字契约》,认为其中确立的数字鸿沟弥合机制和全球科学咨询网络,为人工智能治理奠定了重要制度基础。

在分析各国治理模式时,法布里齐奥教授比较了三大典型路径:美国奉行的市场主导型自律监管,欧盟构建的基于人权保护的风险分级体系,以及中国实施的强国家监管模式。同时,注意到区域合作的新动向,包括欧洲理事会《人工智能公约》对生物识别技术的严格限定,G7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对OECD原则的深化拓展等。

面对治理机制滞后于技术发展的核心矛盾,法布里齐奥教授以好莱坞编剧罢工事件为例,揭示传统版权体系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面前的失效困境。他强调,我们需要跳出既有法律框架,在合作项目中探索新型治理范式,例如:中国正着力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普惠计划"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技术应用能力。

讲座尾声,法布里齐奥教授系统阐释了正在形成的AI治理核心原则:人类最终控制权不可让渡、算法决策透明性保障、全生命周期问责机制等。但他同时指出,在国家安全与个人隐私的平衡尺度、军用AI技术监管边界等关键议题上,国际社会仍存显著分歧。目前全球尚未就具有约束力的公约达成共识,不同治理模式将在竞争中相互形塑。

在持续两小时的讲座中,现场师生就AI技术伦理审查机制、发展中国家技术主权保障等议题与法布里齐奥教授展开热烈讨论。本次讲座为理解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复杂图景提供了多维视角,期待通过持续性的学术对话,助力人工智能治理研究。

撰稿:黄旖璇

摄影:孟姜诚

审稿:朱利江

审核:高文佳 国际法学院新媒体工作室

中国政法大学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学校方位
学院路校区: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 邮编:100088
昌平校区: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 邮编:10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