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首页 >> 团学活动 >> 本科生活动
通知公告
学院新闻
友情链接

国际法学院“毕由之路”系列讲座第一期顺利举行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19-04-11        点击量:

2019年4月2日傍晚,国际法学院 “毕由之路”系列讲座第一期在我校学院路校区教学楼315教室举行。本次讲座的主题为“就业形势与政策专家解读”,特邀嘉宾为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工作部(处)副处长、创业学院执行院长解延民教授,解教授主要的研究领域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本次讲座由国际法学院分团委主办,国际法学院研究生会承办。

在本次讲座中,解老师主要从国家大学生就业政策及学校引导政策及毕业生的求职准备两个阶段来阐释就业形势,并根据就业形势及专业特色分析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在讲座伊始,解老师就开宗明义地强调了大学生就业宣传教育的必要性,认为宣传教育应当从入学时抓起,做到就业意识贯穿于研究生学习与生活的整个阶段。

针对媒体宣传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问题,解老师首先说到目前虽存在毕业生人数基数大、竞争比较激烈、就业相对较难的事实,但我们应当认识到难易的相对概念并作出客观的判断,不要盲目轻信、过分夸大。并告诫我们应当树立信心,做到在求职的过程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找准自己的定位。

在就业政策方面,解老师提出学校在响应实现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要求方面,积极以政策为导向,鼓励学生就业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需求:首先,引导毕业生到重点领域就业,结合“一带一路”建设、京津翼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引导毕业生到中西部、东北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促进毕业生到新兴领域就业创业,深入挖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造的就业机会;引导毕业生去国际组织实习甚至是任职,加强具有国际性视野的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向国际组织输送更多优质人才,这不仅与我国在联合国承担的义务相称,更能提高国家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话语权。

其次,学校应当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做好选调生工作,积极配合各省党委组织部门遴选优秀生源到基层培养,改善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增强基层干部队伍活力。“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解老师认为任何工作都需要以实践经验尤其是基层工作经验作为基础,自身成长成才阶段也应当接受基层的历练,故了解基层、了解民生、了解国情,是每个毕业生就业“必由之路”。

提及此处,解老师强调我们的毕业生就业应当有战略眼光,做到顶天立地,志向高远。并以2016届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孙泽东为例,孙泽东在拉萨市郊区工作一年后,放弃更好的工作机会与工作环境,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主动要求到拉萨市条件最为艰苦的当雄县那木湖乡工作。主动投身于国家西部大开发的目标中,选择到条件比较艰苦的西藏地区工作这种精神,是每一个中国政法大学的毕业生应当有的使命担当和家国情怀。

在毕业生求职准备方面,解老师指出了学生对就业的基本经验技巧和政策了解不够等问题,并根据毕业生的盲点简要介绍了就业推荐表、就业接收函和就业协议书的区别。其中,《毕业生推荐表》是学校发给每一位毕业生填写并附有学院及学校就业部门推荐意见的书面推荐材料,在该表中将详细介绍毕业生本人情况、所在院系的推荐意见及所在学校就业主管部门的推荐意见,用以证明毕业生具有就业派遣资格,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可靠性。接收函是具有人事接收权的单位同意接收毕业生而出具的函件,代表着人事关系转移的凭证。就业协议书一般是用人单位、毕业生与学校三方之间权利义务的凭证,在填写就业协议书时应当做到慎重签约,诚信履约。在求职准备尤其是制作简历方面说到,简历的制作应当讲究实用,提高针对性,有所侧重,根据不同报考单位的需求策略制作不同的简历,投其所好,并强调应在简历中表明自身的求职意向。

在讲座的最后,解老师针对学生提出的就业信息渠道不通畅的问题集思广益,积极征求在座学生的意见,认为可以发挥微信就业交流群甚至是公众号的作用,收集不同就业方向毕业生对求职过程回忆的经验贴,以期拓宽学生对就业信息的了解渠道和路径。

本次讲座,解老师以丰富的自身经历、清晰的数据分析和对就业形势准确的分析向我们诠释了国家的促进就业政策以及提出我们在就业中遇到的问题和具体的解决途径。本次讲座使在座的同学们受益匪浅,并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中国政法大学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学校方位
学院路校区: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 邮编:100088
昌平校区: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 邮编:102249